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延

親愛的家長、老師、大人們,如果你也正在陪伴孩子改善拖延,你一定知道拖延非常不容易改變,也往往搞得兩敗俱傷。

但你知道嗎,孩子會拖延,並不是因為「懶」或「不上進」。研究告訴我們,情緒、動機、任務性質、環境干擾等等的因素都會導致孩子拖延,特別是因為孩子大腦關於自我控制的區域還沒有發展完全,因此很難像大人一樣執行任務。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讓家長能夠進入孩子的世界,理解孩子怎麼了,成為孩子的盟友,一起幫助他克服拖延。

這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:

  1. 拖延的本質與類型
  2.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?
  3. 運用「採訪式問句」找出拖延原因
  4. 有效的改善策略
  5. 適當的心態與陪伴方式

什麼是拖延?

拖延包含這幾種情況:

  1. 現在不想做,等之後再做(俗稱自願性拖延,是刻意為之的行為)
  2. 理性上知道應該要去做,卻難以開始(非自願拖延,例如明明躺在床上該睡了,滑手機的動作卻停不下來)
  3. 開始做了卻中途停下來,沒辦法一鼓作氣完成(中途放棄,通常與注意力控制有關)

拖延通常伴隨著負面情緒,例如:

  • 焦慮:「再不開始就來不及了,但好不想面對……」
  • 自責:「怎麼又拖到最後一刻?」
  • 愧疚:「這次作業又遲交了,老師會怎麼看我?」
  • 煩躁:「又要寫這個,真不想開始……」

不是只有孩子才會拖延

拖延並非孩子獨有的困擾,成年人也常因不想面對某些事而拖延,例如:

  • 帳單放在桌上卻遲遲不繳
  • 健康檢查總說「之後再約」
  • 車子、家電壞了卻一直不修
  • 工作報告逼近截止日才開始

但為什麼大人最終還是會完成,而孩子卻更容易拖延?
關鍵在於——成年人受到「現實壓力」驅動,而孩子沒有這種動力:

  • 不上班=沒收入
  • 不繳帳單=水電被停
  • 不交報告=影響績效

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,缺乏時間感與後果意識,因此難以像成年人一樣因壓力推動而自主行動。所以,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,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。

孩子為什麼會拖延

心理學角度來看,孩子的拖延並非單一因素造成,而是受到內外在因素的綜合影響。以下是影響孩子拖延的主要因素:

1. 動機不足

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不強,缺乏行動的理由,可能出現的情況是:

  • 覺得沒有意義:「這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?為什麼要做?」
  • 感覺被逼迫:「這不是我想做的,都是大人要求的。」
  • 習慣依賴他人:「反正有人會幫我做(或催促),我不主動做也沒關係。」

📌 心理學觀點: 孩子的動機來自於內在興趣與外在獎勵,如果這兩者都不足,孩子就容易「動不起來」。

2. 情緒調節困難

拖延的背後,往往與孩子無法處理負面情緒有關(情緒調節失效),例如:

  • 害怕失敗:「如果我做不好被罵怎麼辦?想到就覺得可怕」
  • 覺得太困難:「這件事感覺好難喔…感覺根本不可能做好。」
  • 無聊:「寫生字無聊死了,為什麼要寫作業阿,好想出去玩…」
  • 無助感:「這麼多作業,怎麼可能寫得完?算了,放著再說。」
  • 煩躁感:「想到要做這件事就很煩,不如先玩手機放鬆一下。」

📌 心理學觀點:「情緒調節失效」可以分為兩種:(1)缺乏調節能力,以及(2)以不當的方式調節情緒。

3. 自我調節能力低

自我調節能力指的是管理時間、計劃任務、控制衝動、調節情緒的能力。這包括:

  • 時間管理不佳:「我不知道這件事會花多久,等一下再做吧。」
  • 不會規劃任務:「這件事好複雜,不知道從哪裡開始。」
  • 無法有效排序事情的優先順序:「玩遊戲比較好玩,作業可以放到最後。」

📌 心理學觀點: 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(負責計劃與決策)尚未發育完全,因此時間管理與任務規劃能力比成人更弱。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然會經歷的發展階段。

4. 性格影響

有些孩子天生比較不容易感受到時間壓力,或者對未來的事情較少關心。例如:

  • 比較不會被期限驅動:「還有時間啊,等一下再做。」
  • 對未來的後果沒感覺:「現在不寫,等到最後一天再寫也可以吧?」

📌 心理學觀點: 這與孩子的氣質特質有關,例如「低焦慮感」、「低計畫性」的孩子,比較不會因為時間壓力而行動。

5. 注意力與環境影響

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能力仍在發展階段,以下因素可能影響他們行動:

  • 容易分心:「我才剛開始寫作業,手機就響了!」
  • 外在環境誘惑太多:「漫畫、玩具、電視,誘惑太多了!」

📌 心理學觀點: 孩子的大腦「專注力調控系統」仍在發育,當環境充滿干擾時,孩子更難以進入狀態

6. 任務特性

有些拖延與任務本身的特性生理狀況有關:

  • 作業太難:「這超難,我完全不知道怎麼開始。」
  • 作業太無聊:「這題目好枯燥,我一點興趣都沒有。」
  • 時間壓力不明顯:「還有很久才到截止日,沒關係吧。」

7. 生理因素

有些孩子的拖延與神經發展狀態有關,這時候單靠家長「提醒」或「鼓勵」可能效果有限,甚至會讓孩子感到更加挫敗。以下是一些可能影響拖延的生理因素:

  •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
    • ADHD的孩子容易分心,難以長時間專注於任務,也可能因為「先做比較有趣的事」而忽略應該做的事情。
  • 憂鬱症或焦慮症
    • 孩子可能因為低落的情緒,對任何事情都缺乏動力,或因為焦慮而不敢開始。
  • 自閉症光譜(ASD)
    • 孩子可能因為對變化感到不安,而難以開始新的任務,或者對於「某些規則」過於執著,導致無法靈活調整任務。

📌 如果孩子的拖延長期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家長可以考慮尋求學校、心理專家的專業評估與協助。有時候,拖延不是「不想做」,而是孩子真的在身心發展上遇到了挑戰,適當的支持能讓他們更順利面對生活與學習。

進入孩子的世界,理解孩子的處境

當孩子一再拖延,而家長心急如焚、希望孩子馬上行動時,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催促、責備,甚至威脅或利誘。然而,這樣的方式不僅無助於解決拖延問題,反而可能讓孩子更抗拒、更焦慮,甚至產生「我就是做不好」的自我否定。

孩子拖延,不是因為「懶惰」

我們需要意識到,多數孩子拖延並不是因為「懶惰」或「不上進」,而可能是因為:

  • 缺乏成就感:「我怎麼做都不好,乾脆不做了。」
  • 本身好動,難以專注:「要坐著寫功課好難,我想動一動。」
  • 覺得無聊、沒有意義:「為什麼要學這個?這對我有什麼用?」
  • 害怕做不好,被責備或嘲笑:「如果做不好會被罵唉,好可怕喔」
  • 缺乏時間感,無法規劃未來:「反正還有時間,晚點再說吧。」
  • 不想服從權威,爭取自主權:「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?我就不想現在做!」

每個孩子的拖延原因都是獨一無二的,因此我們不能用「一視同仁」的方式來應對,而應該試著理解孩子的處境、進入孩子的世界,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

用「採訪」的方式,理解孩子怎麼了

當孩子拖延時,我們可以用開放式提問來深入了解他們的感受、困難點帶著好奇心、沒有批判地去探索孩子的想法與感受,幫助孩子自己找出解決方法。

三個問句找出孩子拖延的關鍵

  1. 「此刻的你,內心最明顯的感覺是什麼?」 
  2. 「你覺得這件事最難的地方在哪裡?有沒有什麼讓你不想開始的原因?」
  3. 「如果你有魔法,你會怎麼做,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開始?」

這些問句能夠幫助孩子連結自己的情緒狀態,並讓他感受到被理解, 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困難點,並探索內在的阻力。讓孩子進入創造性思考模式,探索解決方案,而不是直接給答案。

「採訪」孩子的重點

  1. 不要急著給答案,而是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
    • 例如,當孩子說:「這數學題好難。」
    • 不要直接說:「不會很難啦!」
    • 而是回應:「哪裡讓你覺得難?如果分成幾步做,會比較好解決嗎?」
  2. 避免「為什麼」質問,改用「怎麼」來引導
    • 「你為什麼不寫作業?」(帶有責備意味)
    • 改為:「這份作業讓你覺得最難開始的地方是什麼?」(幫助孩子分析問題)
  3. 讓孩子感覺到「大人不是來審問,而是來幫忙的」
    • 以平等對話的方式,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目標不是責備,而是找到適合他的解決方式

想看更多訪談問句的應用,可以看這篇文章:

拖延的改善策略

1. 提升動機讓孩子對任務更有意願,減少抗拒心理

  • 提供選擇:「數學和英文,想要先做哪一個?」
    • 讓孩子擁有決定權,降低抗拒感。
  • 遊戲化學習:將無聊的作業或家事變成有趣的競賽。
    • 例:「我洗碗,你來寫數學題,我們來比賽誰先完成!」
  • 把任務與生活連結:讓孩子看到學習的實際用途。
    • 例:「學英文可以讓你更懂遊戲攻略!」
  • 設立短期與長期獎勵:讓孩子看到努力的價值。
    • 例:「寫完作業後可以玩20分鐘遊戲,但如果整週都按時完成,可以去遊樂園!」

2. 培養負面情緒耐受力、調節力:幫助孩子調節情緒,不再用拖延來逃避

  •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:「現在的感覺是什麼?」
    • 例:「你覺得這份作業難還是無聊?」
  • 引導孩子表達不適感:「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它變好一點?」
    • 例:「如果我們一起做,你會比較想開始嗎?」
  • 練習延遲滿足:「先做10分鐘,之後再休息。」
    • 讓孩子體驗「完成後的放鬆」比「逃避帶來的焦慮」更好。
  • 重新框架錯誤:「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,不是失敗。」
    • 例:「這次寫錯沒關係,下次就會進步!」
  • 陪伴忍受不舒服:「我知道這件事不有趣,但讓我們一起努力撐過去!」

3. 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幫助孩子掌握時間,減少「等一下」心理

  • 使用計時工具(番茄鐘):「25分鐘專注 + 5分鐘休息」
    • 設定計時器,幫助孩子進入「專注模式」。
  • 規劃時間表:「寫完作業後再玩遊戲,而不是先玩再做。」
    • 讓孩子視覺化時間安排,養成習慣。
  • 時間追蹤(time tracking):「看看一份作業真正需要多少時間?」
    • 讓孩子了解時間流逝,減少錯估時間的情況。
  • 「未來自己」對話法:「如果明天的你發現作業沒做,會有什麼感覺?」
    • 讓孩子意識到拖延的後果。
  • 分解時間目標:「這份作業先做15分鐘,休息一下再繼續。」

4. 培養任務規劃能

  • 使用清單:「列出所有待辦事項,一個個完成。」
    • 讓孩子清楚知道該做什麼,避免混亂。
  • 任務拆解:「從最簡單的部分開始!」
    • 例:「這篇作文先寫第一句,接下來再寫一段。」
  • Eisenhower Matrix(緊急 vs. 重要):「先做重要的,最後再做不緊急的。」
    • 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排序優先順序
  • 設計「完成儀式」:「畫一個進度條,每完成一個步驟就標記一次!」
    • 讓孩子看到進步,增加成就感。
  • 制定階段性目標:「這週完成報告開頭,下一週完成主體。」
    • 幫助孩子學會規劃長期任務,而非拖到最後才趕工。

5. 提升注意力控制力&移除環境干擾

  • 創造無干擾學習環境:「固定學習空間,不要有電視或手機。」
    • 手機收起來,關閉通知,避免干擾
  • 多次短暫休息,讓大腦保持清醒:「每學習25分鐘,起來走動1分鐘。」
    • 透過短暫休息維持專注力,避免長時間疲勞。
  • 「專注挑戰」遊戲:「看看能不能在20分鐘內完成10題數學題?」
    • 讓孩子將專注力變成一場競賽,提高自我控制力。
  • 利用背景音樂:「播放白噪音或輕音樂,提高專注力。」
    • 避免孩子被環境噪音干擾。

6. 改變任務特性&操控期限

  • 降低門檻,讓孩子先開始:「我們先寫第一題試試看。」
    • 讓孩子體驗「開始並不難」,降低心理壓力。
  • 遊戲化學習:「我們來計時,看看誰能最快完成!」
    • 透過競賽或挑戰,提高動力。
  • 分解目標,讓進度可視化:「畫一張進度表,每完成一部分就填滿顏色。」
    • 讓孩子看到自己正在進步,減少拖延。
  • 操控截止日期:「如果作業星期五截止,讓孩子假設星期三就要完成。」
    • 提前設定目標,避免最後一刻趕工。
  • 五分鐘法則:「先做五分鐘,啟動行動模式。」
    • 讓孩子體驗「開始後並不難」,進而持續做下去。
  • 找夥伴一起完成:「跟朋友約好一起寫作業,讓過程更有動力!」
    • 增加社交動力,讓學習不再孤單。

適當的心態與陪伴方式

耐心是關鍵

幫助孩子改善拖延,需要長期的陪伴與耐心。我們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,能讓孩子慢慢培養這些能力,他的大腦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成熟,自我控制的區域也會比較發達。雖然這個過程是辛苦的,但是也要理解這是漫長的過程。

不為孩子承擔過多責任

孩子的拖延,家長不應該完全接手,否則他們沒有機會練習時間管理與行動力。

心理學中有個概念:「低功能的人,身邊往往有一個高功能的人」。意思是,如果孩子總是「什麼都不做」,可能是因為身邊總有人幫他「把一切都做好」。當家長習慣替孩子收拾爛攤子,孩子自然不會主動行動,因為他們知道「反正最後有人會幫忙」。

🔹 更好的做法: 適時讓孩子承擔拖延的後果,例如:

  • 作業沒寫完,就讓孩子自己面對老師,而不是家長幫他補寫或找藉口。
  • 出門遲到,就讓他感受遲到帶來的不便,而不是家長幫忙「加快腳步」。

這並不是放任孩子,而是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動負責

發揮創意,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

這篇文章提供了許多拖延的機制與解決方法,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所有孩子。真正有效的策略,是家長根據孩子的個性、需求與家庭環境,靈活運用並調整。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,最有效的策略,往往來自家長自己的觀察與創意。

結語

改善拖延並不是一條直線的路,有時候孩子會進步,有時候會退步,這都很正常。關鍵是,家長能夠耐心陪伴,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法。當孩子感受到理解、信任與支持,他們才會願意踏出行動的第一步,並逐漸發展出良好的時間管理與自律能力。

這是一場親子共同成長的旅程,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努力,在這條路上找到最適合彼此的步調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Comments
Oldest
Newest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