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延心理學系列(二)「情緒調節理論」看拖延

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要試著用「情緒」的角度來解讀拖延如何發生。

情緒調節怎麼影響拖延

情緒調節是自我調節的其中一種,指的是人透過各種方式改變「情緒的強度」或者「情緒的時間長度」,例如生氣時深呼吸讓自己不要那麼憤怒、快速平靜下來。

一些研究指出,拖延常伴隨負面情緒出現,而負面情緒會讓人想要逃離引發情緒的來源5,6,7,8。為了要逃離或消除不舒服的感受,拖延的人選擇停下討人厭的工作,轉而做一些會讓自己心情愉悅的活動(例如看可愛的貓咪影片。

情緒調節失效,可以分為兩種:(1)以不當方式調節(2)缺乏調節能力。

以「不當」方式調節 (misregulation)

什麼叫做「不恰當」的方式呢?定義上來說,當你感受到負面情緒,為了調節負面情緒,但採用的方法卻帶來了不好的結果 (unwanted effects),這樣就算是「不當」的調節。

舉極端的例子來說,透過酗酒來緩解苦悶的心情就算一種「不當調節」:心情差時,好的調節方法有很多,但是酗酒不僅傷身、容易造成失控行為,嚴重一點也可能引發酒精中毒。以這種方式調節苦悶的情緒,反而會帶來更多危害,因此酗酒算是一種不當的情緒調節方式。

而為了逃避、緩解負面情緒而拖延,也是一種「不當調節」:本來要寫一份報告,因為寫得很煩,所以去看電視劇讓心情好一點。心情也許因此好起來了,但原本該做的事情卻被擱置,因此來不及寫完,或者因為期限接近而更加慌張。這樣就是以不當的方式調節負面情緒,卻帶來不好的後果的例子。

缺乏調節能力 (under-regulation)

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的人,難以忍受、克服負面情緒,也容易因此選擇做其他有趣的事情,來逃避令人不舒服的感受。

舉例來說,小明跟小花同樣不喜歡洗碗,但是小花有辦法安撫自己的不舒服情緒,告訴自己洗完碗後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了,而從沙發上起身去洗碗;然而小明無論無何都無法克服不舒服的情緒,於是碗就一直堆在水槽,不想面對。

大家覺得,小明跟小花,哪一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好呢?事實上,小花因為擁有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,因此能夠克服不情願,去完成很不喜歡的事。
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受到情緒影響而拖延

要知道自己的拖延是否跟負面情緒有關,我們可以做下面幾件事:

  • 拖延的事情,是否讓自己感受很不舒服?
  • 試著覺察,不舒服感受是什麼?(煩躁、絕望?
  • 通常自己會如何應對不舒服的情緒(分心、滑手機、找朋友聊天?

如果你發現,自己的模式總是「有件事該做➡︎不舒服➡︎逃避不舒服感受➡︎該做的事放著不做➡︎來不及或不得不做」的循環,那有可能,你的拖延是來自不舒服的情緒。

改善方法

如果你的拖延情形是因為負面情緒,研究顯示下面幾個策略對改善拖延可能有所幫助5

方法一:培養情緒調節能力

Berking 等人(2008)認為情緒調節包含 7 種能力,我簡化並挑選了下面幾種:

  1. 覺察到情緒正在發生
  2. 能夠辨認還有標籤是什麼情緒
  3. 正確的解讀目前的情緒和身體感受的關連
  4. 了解是什麼引起了情緒
  5. 主動調節負面情緒讓自己感覺比較好受一點
  6. 接納情緒
  7. 面對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

上述能力的培養對於拖延都會有幫助2。從最小的地方做起,我們可以先練習覺察負面情緒的存在,當我們能夠停下來覺察當下的負面情緒,也許能夠打斷拖延的自動化歷程。

除此之外,有些人的負面情緒可能來自其他複雜原因,例如不想寫作業的孩子可能是感到同儕比較的壓力,或者職場上的拖延可能來自同事關係的不融洽。對於這些引發負面的情緒的因素,也可以透過找親朋好友聊聊或諮商來排解。

方法二:減少負面情緒產生

首先我們可以想辦法降低令人不舒服的情緒。以洗碗為例,有些人不喜歡洗碗是因為會把手弄得油油濕濕的,這時候戴個手套或者買一台洗碗機(預算不夠可以跳過這一步驟),或許可以避免洗碗時帶來的反感。有些人拖延不繳帳單是因為覺得要特地跑到便利商店很麻煩,這時候利用手機APP繳費或者辦自動扣款也許改善拖延情況。原則是盡量讓自己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,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。

方法三:增加正向情緒

增加正向情緒有助於增強自我調節能力,進而減少拖延情形。我們可以試著在做不喜歡做的事的時候增加正向情緒。例如不喜歡折衣服的人,可能會覺得邊看劇邊摺衣服會更令人心甘情願。不喜歡健身的人可能會發現,和朋友一起在健身的時候聊天開玩笑,讓人更能享受過程。像筆者也發現當我邊洗碗邊放音樂時,洗碗沒有讓我這麼排斥。運用同樣的策略,你也可以想想看,如何增加做不喜歡的事情時的正向情緒,你也許可以在寫作業時邊聽音樂、或買一張舒適的椅子,又或者是打開香氛機讓環境變得舒適愉悅。重點在於增加做事情時令人享受的程度。

方法四:改變認知

改變我們怎麼看待不喜歡做的事情,可能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。

例如,我從家裡走路到全聯需要10分鐘,有時候會因為懶惰而不想出門買菜。但是有一天我下載了一個APP累計步數跟朋友競賽,由於上下班都是騎車沒有機會累積步數,出門買菜就變成累積步數的珍貴機會。於是本來令我討厭的走路買菜就變成了一件我積極想去做的事。讀者不妨試試看換個角度看待原本不想做的事情,例如出門追垃圾車是跟鄰居聊聊天的機會(如果跟鄰居關係不好,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…)。

方法五:練習耐受負面情緒

Ellis & Knaus(1977) 認為拖延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挫折的耐受度低。我也認同這觀點,畢竟對於不喜歡做的事,真的就是一分一秒都不想花時間在上面阿!!(內心吶喊)

回到正題,依照這個觀點,是不是提升自己對挫折感的耐受度,就可以減緩拖延呢?研究5發現在經過兩週的情緒耐受力訓練之後,受試者拖延獲得了顯著的改善。在這個訓練課程中,受試者練習:

  • 忍受缺乏正向情緒的情境(例如不有趣、無聊、缺乏意義感)
  • 忍受充滿負面情緒的情境(例如害怕失敗、厭煩)
  • 允許負面情緒的存在
  • 回想自己有哪些韌性
  • 提醒自己當初為什麼決定要做這件事
  • 以及這件事的重要性是什麼。

因此,我們也可以試著運用上面的方法,在面對不喜歡做的事情時,先花 30 秒讓自己平靜下來,閉上眼睛深呼吸,讓自己好好的允許這些負面的情緒的存在,並且提醒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是重要的。

結語

生活中充斥著許多我們覺得沒有必要做,但是卻又非做不可的事情。常常在做這些事情時,我們會感到煩躁、厭倦、無聊、情緒低落等等。這時候會想要做點好玩有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絕對是人之常情!因此也不必太過為了拖延而責備自己。只是這些該做的事情,拖久了畢竟還是會讓自己的生活更難受。因此我們可以想一些比較好的方式來應對這些不舒服的情緒。

這絕對不是一個一蹴可幾的事情,但是相信隨著你越來越認識自己的情緒,以及越了解該怎麼應對這個情緒,你會更熟練的調節自己的情緒。

參考文獻

  1. Berking, M., Wupperman, P., Reichardt, A., Pejic, T., Dippel, A., & Znoj, H. (2008). Emotion-regulation skills as a treatment target in psychotherapy. 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46(11), 1230-1237.
  2. Eckert, M., Ebert, D. D., Lehr, D., Sieland, B., & Berking, M. (2016). Overcome procrastination: Enhancing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reduce procrastination. 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2, 10–18. 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lindif.2016.10.001
  3. Ellis, A., & Knaus, W. J. (1977). 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 : or how to think and act rationally in spite of life’s inevitable hassles. https://ci.nii.ac.jp/ncid/BA61821070
  4. Myrick, J. G. (2015). Emotion regulation, procrastination, and watching cat videos online: Who watches Internet cats, why, and to what effect?. 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52, 168-176.
  5. Pollack, S., & Herres, J. (2020). Prior day negative affect influences current day procrastination: a lagged daily diary analysis. Anxiety, Stress, & Coping33(2), 165-175.
  6. Schuenemann, L., Scherenberg, V., Von Salisch, M., & Eckert, M. (2022). “I’ll Worry About It Tomorrow” – Fostering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to Overcome Procrastination. Frontiers in Psychology13. 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syg.2022.780675
  7. Sirois, F. M., & Pychyl, T. A. (2013).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Priority of Short-Term Mood Regulation: Consequences for Future self. 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7(2), 115–127. https://doi.org/10.1111/spc3.12011
  8. Steel, P. (2007).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: a meta-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-regulatory failure. 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33(1), 65.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Comments
Oldest
Newest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