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高中時期的我,常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、不是師長眼裡的「乖小孩」、「優秀的學生」。那段時間,不只對自己沒自信,也因為生活上的挫折而感到十分痛苦,於是鼓起勇氣傳了簡訊給我的國中班導求助。我告訴她,我覺得自己很失敗、很糟糕,想找人聊聊,卻不知道該找誰。老師推薦我去找彰基的一位精神科醫師談談心。
那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,當時心理諮商還不像現在被大眾所認識,我甚至沒聽過「心理諮商」這個詞。雖然我也不確定精神科到底能帶來什麼幫助,但我還是決定掛號看看。
一走進診間,醫生問我:「怎麼啦?」我忍不住向醫生傾訴我覺得自己有多糟糕,我告訴他,大人們總說我做事三分鐘熱度、沒有恆心,連一本書都看不完,我還有好多好多的缺點數都數不完,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差。醫生拿過我手上的書翻了翻,然後笑著說:「我自己也常常沒辦法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。不過翻目錄、挑自己有興趣的章節看,其實是很有效率的方式啊,不一定非得從頭到尾讀完。」
簡單的幾句話,卻緩解了我長久以來的自我批評,也讓我對自己產生了一點點希望——原來,我沒有自己想得這麼糟。
被誤解的孩子
有一部電影《叫我第一名(Front of the Class)》,講的是一位患有妥瑞氏症的孩子努力成為老師的故事。裡面有一幕我記得特別清楚:主角 Brad 在棒球比賽現場發作,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動作,他的爸爸氣得大聲斥責他,叫他不要再胡鬧了。爸爸生氣的樣子,讓 Brad 非常難過和低落。看到這一幕,我感到非常心疼,因為 Brad 並不是故意的——只是當時的人還不了解妥瑞氏症。
有時,成長過程中旁人對我們的批評,會悄悄在心中留下印記,久而久之就變成我們對自己的評價。一個從小功課不好的孩子,若總被說「你怎麼那麼笨啊,什麼都做不好」,聽久了,也許他真的就相信自己很笨,什麼事都做不好。這樣的自我信念,往往會摧毀一個人努力向上的動力,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。
當心中總充滿批評與責備,該怎麼停下來?
現在,每當我心中又響起自我批評的聲音,我會在腦中喚起我生命中最溫暖、有包容力、最能理解我的一個老師、長輩,或朋友,我會想像,如果今天這個人在我旁邊,他會跟我說什麼。
有一次我因為晚出門而錯過火車,我感到自責跟羞愧,自己怎麼又犯一樣的錯。但其實這樣的批評對改變當下的情況並沒有幫助,反而會讓我耽溺在自責中。這時候我想到我爸爸,我想像他可能會說「錯過就錯過了,沒關係,錯過了就注意安全慢慢來,下次再早點出門就好」。這個聲音不僅把我從自責的聲音中拉出來,也讓我能夠把精力放在「下次可以怎麼改進」,而不是沉浸在無限的自責漩渦。
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這樣的人,那也沒關係。你可以自己創造一個角色,或回想曾在電影、書中看過讓你覺得不受批評的角色,邀請他進到你的心裡,坐在你身邊,對你說:
「嘿,其實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。」
換個角度,看見不一樣的自己
「好壞、對錯」有時並不是那麼絕對。我們往往只是還沒看見自己的特質與優勢,就急著給自己貼上「沒用」「不好」的標籤。下次當你又陷入否定自己的念頭時,試著給自己一個機會,換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——或許你會發現,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。
有時候,我們真的只是需要有人,溫和又肯定地告訴我們:「其實,你沒有不好。」而那個人,可以是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