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延心理學系列(一)拖延的「自我調節理論」

人們都在拖什麼?

拖延是非常普遍的現象,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人被這個問題困擾著。拖延帶來的影響可大可小,有的人停車費放到過期,結果要繳一大筆滯納金,有的人則是放任身體不適,拖到最後變成嚴重的疾病。而拖延行為也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例如在學業、日常生活、財務規劃、工作表現,甚至是睡眠 。

哪類人容易拖延?

研究指出,神經質特性高(註)、衝動性高、自我效能低、低自尊、喜歡尋求感官刺激、盡責性低、嚴謹性低的這些人,相對也是比較容易受拖延之苦的一群人。

(註:「神經質」指的是五大人格模型中的其中一個人格特質。五大人格特質包含經驗開放性、嚴謹自律性、外向性、親和性,以及神經質。神經質特性高的人容易感覺到負面情緒如憤怒、焦慮,及憂鬱)

拖延為什麼這麼難改善

許多人大半輩子都在跟拖延打交道,情況卻,恩…不太樂觀。為什麼拖延那麼難克服?其實,拖延有一個難纏之處,就是他的心理機制多元而且複雜,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拖延。而拖延的書籍或研究,往往只從單一觀點提出改善方法,這也導致有些人覺得看了書之後還是戳不到痛點。這一系列的文章,我們一起來盤點拖延有哪些成因,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自己的拖延原因,以及要如何改善。

所以,拖延的定義是什麼?

目前常見的定義有這幾個:

  1. 把事情推遲到未來再做─延後你本來已經決定好要做的事
  2. 非必要的延後需要完成的任務,直到開始產生不舒服的感受
  3. 向自己的衝動妥協來逃避或延後工作

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到,拖延的定義其實不盡相同。第一個定義認為只要把本來決定要做的事推遲就是拖延,第二個定義認為除非產生了不舒服的感受(例:緊張、焦慮),否則就不能算拖延。最後一個定義認為拖延必須是克制衝動失敗的結果,所以如果是理性的延後就不算。讀者可以參考上面三個定義,思考自己覺得怎麼樣叫做拖延,自己的情況又算不算是拖延。如果你常常都是最後一刻才把事情做完,但做的過程老神在在,一點也不緊張,而且也是自己決定最後一刻才做,那麼這樣還算是拖延嗎?

理論如何解釋拖延

自我調節理論

在眾多解釋拖延的理論中,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自我調節理論。自我調節的意思是,人透過各種努力,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或心理反應。人類的許多行為都需要依靠適當的自我調節,例如買不到肯德基的時候需要調節失望及憤怒的情緒,才不會躺在地上大哭大鬧。

當自我調節失效的時候,人就可能會依照衝動行事,例如衝動購物或者過量飲食。從這個理論的觀點來看,拖延屬於一種自我調節的失效,也就是,個人無法克服自己的衝動或者困難的情緒來完成本來計畫要做的事。

自我調節失效分為兩種,第一種是缺乏調節的技巧或能力(Underregulation),另一種則是指運用了不恰當的策略,或者策略本身帶來了負面的後果 (Misregulation)。舉例來說,小明期末考快到了,但是他沒有好好的設定讀書目標,也沒有規劃週末的時間要怎麼安排,導致最後來不及在考試前準備好。這就是缺乏自我調節能力(Underregulation)的例子。另一方面來說,小花在準備考試的時候因為壓力太大,所以吃了很多鹽酥雞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些慰藉。她想藉由吃東西來調節自己的情緒(目標),但是這個行為卻讓她體重上升(結果)。這就是不恰當的調節策略帶來負面效果(Misregulation)的例子。

調節策略不當(Misregulation)

有學者認為人會拖延是因為採取了不恰當的方式來情緒調節。這個理論觀點認為,當人們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會產生負面的感受,例如厭惡、煩躁或者排斥感,有時候這些感受太強烈,為了消除這些不好的感受,所以人選擇做一些讓自己當下感覺比較好的事情,例如看個劇或者是打電動。雖然說這些事情拖到最後還是得做,而且可能會讓未來的自己更加焦慮或不舒服,但是至少當下可以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人想要調節的其實是自己的負面情緒(目標),但是採取的策略(看劇),卻讓自己未來的壓力更大,而且重要的事擱置沒有做(不好的後果)。

調節能力不足(Underregulation)

從另一方面來說,拖延也可以被視為是個體缺乏情緒調節的能力。想像一下,兩個很不喜歡倒垃圾的人之中,為什麼其中一個人最後還是能夠克服不情願的感覺,從沙發上爬起來去倒垃圾呢?情緒調節理論認為,不會拖延的那個人因為具備良好情緒調節的能力,縱使自己很不情願,還是能夠安撫負面的情緒把該做的事做完。相反的,沒有從沙發上爬起來的那個人,缺乏調節自己負面情緒的能力,因此沒有辦法克服倒垃圾帶來的不情願。

自我調節能力有哪些

自我調節能力包含了許多技能,例如目標設定、時間管理、誘惑抵抗、注意力管理、自我監控、放鬆技巧、情緒調節,等等。研究發現,總體來說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好,對拖延越有減緩的效果。

如何提升自我調節能力以改善拖延

依照拖延的自我調節理論,缺乏自我調節技能會導致人在安排任務、規劃時間出現困難,進而造成拖延的可能性增加。因此,試圖增加自己的各項自我調節能力對於改善拖延會有幫助。筆者在這裡整理出了幾種方式:

  1. 善用「自我調節三階段」

Zimmerman (2002)提出,自我調節有三個階段,分別是預想規劃階段(forethought phase )、表現執行階段(performance phase),以及自我反餽階段(self-reflection phase)。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歷程,例如預想規劃階段著重在分析任務、有策略的計畫,在表現執行階段則會使用各式自我控制的技巧,而自我反思階段會評估執行的成效。參考這個架構,筆者將他改編為適用於改善拖延的自我調節步驟,目的是在強化自我調節所需的技能。在每個階段,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,例如在預想規劃階段有「我首先需要完成什麼?」、「我要怎麼完成它?」,在表現執行階段可以問自己「我現在做得怎麼樣,我還需要哪些資源」,在自我反餽階段可以思考「這次我哪些地方做得還不錯,下次我會調整什麼地方」。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達成每個階段的目標。

  • SMART目標設立原則

SMART是五個英文單字的縮寫,分別代表:

明確的(Specific):建立明確的目標與達成方法,避免使用過於抽象、含糊的形容詞。

可衡量(Measurable):目標本身或者完成度應該要是可以衡量和檢測的,如果是數字或是時間,就會更容易衡量。

可實現的(Achievable):目標不能太過困難以致無法達成,要依當下的能力設立真的做得到的目標。

有關聯性(Relevant):在設定目標時,應考量做這件事是否有實際意義,能不能達成你的目的;縱使幾件事情都是重要而且關連的,也需要排優先順序,從最重要的先開始做。

有時間性(Time-bound):為目標設定合理且明確的時限,過長或過短的期限都會不恰當。

依照自我調節理論,拖延者常常在目標設定的環節就出現技能的不足,為未來的拖延埋下種子。因此,在設定目標的時候,應該要練習上述的設立原則。

  • 自動化歷程如何幫助減緩拖延

理論指出(Steel, 2007),當需要做的選擇數量變多的時候,拖延會更容易變嚴重。例如,小明正在考慮晚餐要吃什麼。如果小明打算外食,而且家附近只有一間便當店,選擇也不多,小明可能只需要做出一個選擇,也就是決定要吃雞腿便當還是排骨便當。可是假如小明晚餐想要自己煮,他可能要面臨更多的選擇,例如要去黃昏市場還是全聯,要煮麵還是炒兩個菜,要連明天的份一起煮還是煮一餐的量就好。當選擇點變多的時候,小明拖延的可能性就隨之升高。到最後小明可能就拖到最後市場都收攤了,只能叫外賣來吃。因此,這個理論認為要避免拖延,應該要增加「例行事物」或者是提高「自動化」程度,也就是說完成這些事情不需要考慮太多,只需要按照流程完成就好。例如想要準備帶去公司的便當,就可以在一開始就寫好當週準備的菜色,或者直接參考食譜,這樣就不需要煮飯前還要選擇自己要煮什麼菜。

結語

自我調節包含了許多能力,包含目標設定、時間分配、注意力控制等等,要把這些能力培養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也需要花好多時間慢慢練習。讀者可以從一些比較容易做到的開始練習,實驗看看哪些做起來比較容易上手。每個人適合的方式都不同,多嘗試幾次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喔!
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Comments
Oldest
Newest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