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壓力大的時候,你會怎麼做來舒緩情緒呢?
壓力大時,有些人選擇去運動、追劇,而有些人會不自覺地吃特別多,尤其是甜食或高熱量的食物。然而,暴飲暴食過後,心情往往很複雜的。一方面覺得有滿足感,彷彿被食物好好地慰藉了,但另一方面又會擔心這樣吃對身體不好,甚至產生罪惡感,自責自己為什麼沒能好好控制。你是否也會透過「吃」來撫慰自己呢?

為什麼壓力大時特別想吃?
這其實是一種「情緒性進食」(emotional eating) 的行為,當我們感到壓力或焦慮時,大腦會渴望能迅速帶來愉悅感的食物,特別是高糖、高脂的食物。這些食物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,讓我們短暫感覺好一些,但過後又可能會有罪惡感,陷入「壓力大→吃東西→罪惡感→壓力更大」的循環。
真的要「硬戒」嗎?
有些人對自己很狠,選擇直接「戒斷」,心一橫,告訴自己:「下次不准再這樣吃了!」但我發現,這種方式往往撐不久,反而像壓力鍋一樣,壓抑越久,最後反彈得更嚴重,甚至吃得更多。就很像有些人透過節食來減重一樣,往往一時有效,但很快就撐不住,迅速復胖。
試試「減少傷害」的原則
在協助物質成癮者時,常採用的核心原則是「減少傷害(harm reduction)」。比起將成癮者直接送往勒戒所,或強硬要求他們立刻戒酒、戒菸,更可行的做法是先尋找能維持原有習慣、但對身心影響較小的替代方案。例如,先暫時維持相似的飲酒頻率與量,但改為酒精濃度較低的酒類。這樣一來,飲酒習慣不會突然改變,能有效避免嚴重的戒斷症狀;同時,酒精攝取總量降低,身體負擔也相對減輕,進而降低宿醉等副作用的風險。一旦適應這種轉變,便可逐步引入其他策略,例如調整飲酒時間,或進一步減少攝取量。
這種方法的核心概念並非強求「立即停止」,而是在現有習慣的基礎上,優先減少負面影響。因為要徹底戒除原本的因應方式往往極具挑戰,若過於急切,反而可能讓人在面對壓力時失去應對策略,導致更嚴重的後果。
「減少傷害」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在情緒性進食上,與其用意志力克制自己,不要吃任何東西,不如用一些對身體沒那麼有負擔的策略。
如何應用「減少傷害」原則
如果你也有壓力時會吃東西的習慣,不妨試試以下方法,幫助自己慢慢改變:
1. 選擇較健康的替代食物
- 想要吃甜食一樣可以吃,但是可以選擇甜度「稍微」低一點的,例如本來想吃一大塊巧克力蛋糕,看能不能選擇一樣有甜味,但是含糖量沒有那麼高的輕乳酪蛋糕。(只是舉例!也可以換其他的
- 想吃薯片時,可以選擇烘烤的來替代油炸的
不論怎麼替換,重點都是不求速成,以免選擇過於清淡的食物,吃了之後還是不滿足,再次造成報復性飲食。
2. 控制份量,先從小量開始
很餓的時候去吃吃到飽,第一盤食物總是拿特別多、什麼種類都想吃一遍。反而有時候,不太餓的時候,看什麼食物都沒什麼興趣。
我們容易因為疲倦、飢餓、工時長等等原因想要在下班後好好犒賞自己。這時候買東西吃,一定會買很多。這時候我們可以先從少量開始,告訴自己,先吃這些,吃完還想吃沒關係,還可以再買。避免一下子就買太多。
- 先準備一小碗,而不是整包零食。這樣能先滿足口腹之慾,避免不小心吃過量。
- 如果真的還是很想吃,再補充,而不是一次買很多。
- 從容易有飽足感的開始
3. 改變食物的呈現方式
- 用小碟子裝食物,而不是直接從包裝袋中拿取,這樣能減少無意識的過量攝取。
- 嘗試專注地享受食物,而不是邊滑手機邊吃,這能讓滿足感更明顯。
4. 嘗試其他舒壓方式
- 除了吃東西,還可以試試散步、聽音樂、與朋友聊天,或寫下自己的感受。
- 當我們有更多不同的選擇時,壓力來臨時就不會只依賴進食來舒緩情緒。
5. 就算失敗了,也不要自責
- 理解這只是自己在應對壓力的方法,我們只是試著用更溫和的方式來取代它。
- 不要因為一次暴飲暴食就全盤否定自己,改變是需要時間的。
自我寬容,才能真正改變
有時候,我們越想一次解決這個問題,反而容易被它反噬。與其嚴厲地逼迫自己不准吃,不如試著耐心調整,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。當我們用更寬容的態度對待自己,而不是苛責自己,反而能更容易建立健康的習慣。
不管用什麼方法,原則都是不要「操之過急」。靠自己的意志力硬扛,往往會適得其反。對自己寬容一點,明白在壓力下,任何人都需要犒賞自己。只是我們可以透過漫長的時間,慢慢改變,而不是一下子要做到最好。
想一想,你還有什麼對抗壓力的方式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分享。
參考文獻
Volkow, N. D., Wang, G. J., & Baler, R. D. (2011). Reward, dopamine and the control of food intake: implications for obesity.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, 15(1), 37–4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tics.2010.11.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