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讀心輔系嗎?是否曾經想過讀完心輔系要做什麼?
其實,大學四年如何規劃,關鍵在於你對畢業後的想法。
有些人選擇就讀心輔系,是因為經過深入思考,確定自己想成為心理師或輔導老師;也有人單純對心理學感興趣,但尚未決定未來方向。如果你目前還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,沒關係,這是很正常的,因為生涯總是充滿不確定性。
無論是哪種情況,重要的是「知道自己目前在哪個階段,並持續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」。
心輔人的未來出路
心輔系畢業的人,大多從事下面這些工作:
- 心理/助人相關
- 專任輔導老師(根據 104 就業地圖,大約有 41%的心輔系學生從事輔導老師的工作)
- 社福機構行政人員(社區機構 or 基金會等等)
- 臨床/諮商心理師
- 專任心理師
- 個案管理師
- 心理測驗員
- 觀護人
- 社工
- 學術相關
- 研究員
- 博士
- 教授
- 研究助理
- 其他行業
- 人力資源
- 保險業務
- 門市/專櫃人員
- 房地產仲介
- 家族事業
- 行銷規劃
從這個列表可以看出,其實畢業後的職業並沒有限制,只要你想做就可以做。最重要的是,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?
不知道你有從這份清單中獲得一些靈感嗎?
我想從事助人工作,大學四年我可以怎麼規劃
如果你對助人工作感興趣,首要任務是探索自己適合哪種類型的助人者,因為不同場域的工作內容可能有很大差異。助人工作涵蓋的領域包括:
- 學校(如輔導老師)
- 醫院(如臨床心理師)
- 社區機構(如社工或心理師)
- 政府單位(如公部門心理師或個案管理員)
- 企業(講師或員工心理輔導)
除了每個機構的助人模式與需求不同,我們在學校受的訓練,往往也跟實務現場還有一大段差距。
以諮商心理師為例,心輔系學生往往到大三才開始修諮商技術並進行演練,而真正的社區諮商實習往往在研究所進行。因此,大一、大二時很難具體想像「坐在諮商室裡與個案對談」的感覺。於是,許多學生到了研究所全職實習階段才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。因此,提早接觸助人工作的不同面貌,可以幫助你做更清晰的選擇。
(我適合當心理師嗎?請看這篇 👉 我適合當諮商心理師嗎?給想要踏入諮商領域的你)
透過書籍與影視作品探索助人工作
如果你還不確定助人工作是否適合自己,可以透過書籍、影視作品來感受這類工作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成就感。
- 推薦書籍:
- 《懂得的陪伴》— 心理師工作與陪伴的核心概念
- 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》— 透過故事呈現心理諮商過程
- 《那麼你現在感覺如何?》— 心理師的第一手諮商經驗
- 推薦影視作品:
- 《心靈捕手》(Good Will Hunting) — 描述心理師與來談者的關係與改變
- 諮商紀錄片(部分學校如系圖書館有諮商錄影帶可借閱)
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你更具象地理解助人工作的實際情境,思考自己是否對這樣的工作模式感興趣。
參與認輔,體驗助人工作的實務現場
- 參加認輔計畫(學校輔導室的認輔機制)
- 在認輔計畫中,你會每週固定與學生進行會談,這能讓你觀察學校輔導室的氛圍,並與輔導老師交流,了解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。
- 例如,我在認輔期間觀察到,輔導老師除了會談外,還要處理突發狀況,如學生蹺課、打架、抽菸,甚至家庭問題。這讓我更具體地理解學校心理師的工作型態,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環境。
- 實際應用諮商理論
- 認輔不僅幫助你學習助人技巧,還可以讓你檢視自己對諮商的信念是否與理論一致。如果你未來想在非學校場域工作,這仍是一個寶貴的體驗機會。
我想當心理師,我在大學期間可以做什麼
如果你確定自己未來想成為心理師,那麼可以提早累積相關經驗與知識,讓自己更有準備。以下是幾個建議的行動方向:
參與助人相關的實務經驗
- 參加認輔
- 這是檢視自己是否適合助人工作的好機會,能夠提早體驗心理輔導的現場實務。
- 加入學生輔導中心志工(如師大的學生輔導中心)
- 接受志工培訓(可免費參加多種助人相關課程)
- 與實習心理師交流,了解心理師的實際工作內容
- 練習基礎助人技巧,培養人際溝通與支持能力
- 參與志工活動(如無家者送餐)
- 透過社區志工經驗,理解不同族群的心理需求。例如:「人生百味」的無家者送餐活動,不僅讓我學到無家者的居住困境,也認識到他們在人際支持與人身安全上的挑戰。
- 到社區諮商所工讀
- 若確定想往社區諮商發展,可應徵諮商所櫃檯工讀,藉此建立人脈、熟悉機構運作。
- 主動詢問機構是否有工讀或學習機會,展現積極態度。
強化專業知識
- 認真上課、勤做筆記
- 課堂學習的重要性:未來考研究所或推甄時,筆記是快速複習的好工具。
- 知識的應用:例如,「發展心理學」在諮商過程中可以幫助評估案主的心理狀態,理解童年經驗如何影響當前困擾。
- 目前覺得某些課程「沒用」,可能只是因為離實務應用較遠,但未來你可能會發現這些知識的價值。
- 耕耘自己感興趣的領域
- 關注特定議題(如焦慮、親密關係、成癮,等等)並深入研究。
- 參加培訓、講座、使用免費學習資源,持續累積知識。
- 閱讀專業書籍,提升心理學基礎與應用能力。
建立人脈與收集資訊
- 向學長姐請教,獲取第一手經驗
- 家聚與學系活動:這是認識學長姐的好機會,可以請教他們如何準備研究所、如何規劃未來。
- 參加碩士班的「實習行前說明會」,提前了解未來可能的實習機構。
- 參加「全職實習分享會」:不同實習機構的環境與經驗可能大不相同,透過學長姐的分享可以獲取寶貴資訊,幫助自己選擇適合的機構。
我不確定畢業後要做什麼,大學四年我可以怎麼規劃
如果你對未來感到迷惘,大學是探索的好時機。以下是幾種可以嘗試的作法:
- 廣泛嘗試,探索興趣
- 參加不同社團、志工活動、講座,看看自己對哪些領域感興趣。
- 透過課外學習、跨領域課程,發掘可能的職涯選擇。
- 思考是否繼續升學或出國
- 是否考慮出國讀書,拓展經驗及視野?
- 是否想走學術研究路線?可以嘗試研究室工讀,了解是否適應研究環境。
- 是否想讀研究所或博士班?提前評估自己對進修的意願與需求。
- 透過實際接觸,來確認喜好程度
- 越不確定未來方向,越應該認真上課與實習,透過實際經驗來驗證自己的興趣與能力。
- 參與認輔,提前接觸助人工作。
- 大四時爭取實習機會,累積實戰經驗,看看自己是否適合相關職業。
- 跨領域探索
- 若發現自己對原本科系不感興趣,可考慮轉系或修讀雙主修/輔系,擴展未來的可能性。
- 若需要更多時間探索,可考慮休學,規劃更符合自己的學習與職涯路徑。
- 獲取更多資訊
- 與學長姐交流,聽取他們的生涯規劃與建議。
- 善用學校輔導中心的職涯探索資源,獲得專業諮詢。
- 參考 IOH 開放經驗平台,了解不同科系學生的經驗分享,拓展對各行各業的認識。
來自我的一些人生建議、心態
傾聽內心聲音,留意自己的狀態
我們來做個小練習。試著問自己:
- 心輔系入學到現在,用 1-10 分打分數,你會為目前為止的體驗打多少分?
- 為什麼會給這個分數?
- 如果分數較低,哪部分讓你不滿意?
有時候,我們對某些事情有「怪怪的感覺」,但選擇忽略,長期下來可能會累積成更大的困擾。例如,對某門課程不滿意,卻告訴自己「沒關係,先修完再說」,而沒有深入探討這種不適感的來源。這樣的忽視,可能讓你錯過更適合自己的機會。因此,傾聽自己的內心,及時調整方向,才能真正找到適合的道路。
(補充閱讀 👉 心裡的感受,別輕易忽視─培養情緒覺察力)
大學最值得做的事──認識自己
大學四年,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探索自己:
- 價值觀澄清與探索:什麼對你來說最重要?你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?
- 辨識個人議題:你的優勢與限制是什麼?有哪些是你需要面對和克服的?
- 心理學的觀點:一個人的困擾往往不會只影響單一領域,而是會體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。因此,透過自我認識與調整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。
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嗎?先試試喜歡生活、喜歡自己
其實,我一直到碩二都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想像。對生涯迷惘,也是人生的一部份。但,如果你還沒找到方向,不妨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。
結束實習並且開始工作後,我體會到,從事助人工作,照顧好自己是相當重要的。當你把自己的生活過好,身邊的人也會因此過得好,自己也能夠幫助更多人。Corey的諮商理論課本寫說,有效的諮商員,通常具備像下列描述的特質:
- 對自己有足夠認同(代表知道自己是誰、知道自己成為怎樣子的人、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)
- 尊重及欣賞自己
- 能接受改變
- 能選擇及經營自己的生活
- 可靠、真摯及誠實
- 有幽默感
- 會犯錯誤,並承認自己的錯誤
- 活在當下
- 重視文化的影響
- 真誠關心他人的福祉
- 展現有效的人際互動技巧
- 全神貫注地工作而從中尋求意義
- 展現熱情
- 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,等等
這樣看來,想要成為助人工作者,不是一味的燃燒自己,反而是要先將自己的生活過好呢!
感受看看,這樣的描述,貼近你現在的生活嗎?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?如果你對自己不滿意,是哪裡不滿意呢?如果要改變,你想要從哪裡改變?怎麼樣會是你喜歡的生活?
結語:大學是探索的起點,而非終點
大學提供了無數選擇,無論如何選擇,未來的可能性依然廣闊。但請記住,大學只有四年,而人生卻是一輩子。因此,視野不必侷限於這四年內的規劃,而是應該放眼整個人生,思考你真正想過什麼樣的生活。
如果現在還沒有確定答案,沒關係——盡情探索吧! 勇敢嘗試、學習、體驗,你會在過程中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