吵架的開始:生活中的小事,卻演變成大戰
「唉,你上次說會把回收拿出去,結果都過兩天了,還是放在門口。」
「我最近下班很晚,真的很累,你可不可以不要一直念?等一下我就拿出去了」
「你每次都說『等一下』,結果最後根本沒做啊,如果做不到,那你當初就不要答應我」
「你真的很煩!我下班回來很累了,我想休息一下也不行嗎」
「你上班很累,我在家就很閒嗎?算了不用你拿了,我自己拿出去倒。反正拜託你也沒用」
「你什麼意思阿,你現在就是要找我麻煩就對了」
這樣的對話是不是似曾相識?明明是生活中的小事,卻總是演變成一場激烈的爭吵。
為什麼伴侶會吵起來?
吵起來的關鍵是「情緒」被觸發
兩個人之間有差異、有衝突,不一定會演變成吵架;真正決定吵不吵得起來的關鍵,是「情緒」的出現。
- 有情緒,才會吵起來。
- 例如:當對方忘了回你訊息,你如果沒有產生任何情緒,可能只會好奇地問:「你剛剛在忙嗎?」
- 但如果你已經開始不耐煩或焦慮,可能會說:「你怎麼又不回!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?」
吵架的時候,往往都是心中出現許多「不滿」、「憤怒」等等情緒。
情緒就像燃料一樣:沒有燃料,只有火星,根本就燒不起來。反之,若是燃料很多,哪怕是小小的火花,都能夠燃起熊熊烈火。因此,吵架的關鍵,不是「發生了什麼事」,而是「我們對這件事產生了多少情緒」。
那麼這些情緒是從何而來的呢?
情緒大爆炸,往往是因為被戳中痛處
有時候,我們對一件事情有特別強烈的反應,是因為它勾起了過去的創傷。就好像燒燙傷的皮膚一樣,一碰就痛。
在影集《玫瑰的故事》中,建築師黃振華幫女友蘇蘇裝修新家,問她是否需要浴缸。蘇蘇婉拒了,但黃振華仍貼心地裝了一個,認為這是個驚喜。然而,他不知道的是,蘇蘇童年時曾在浴缸旁被繼父侵犯,浴缸對她來說是一個難以觸碰的記憶。這個無心的舉動,最終引發了兩人激烈的爭吵。
這個例子說明,當我們的情緒反應比事件本身更激烈時,可能代表這件事戳中了過往的痛點,而反應越大,傷痛可能就越深。
為什麼有些小事也會讓人爆炸?
生活經驗塑造我們的「情緒地雷」
創傷可能會造成人對特定事件特別敏感,這可以理解。但為什麼有些「小事」也會讓兩個人大吵一架呢?
我觀察到,我們的情緒地雷不一定來自特定事件的創傷,也可能是長期的心理累積。例如:
- 從小經常被批評,長大後對伴侶的指責極為敏感,哪怕只是「你怎麼又忘了洗碗」,都可能引發強烈的防衛機制。
- 曾被前任劈腿,現在當伴侶沒有即時回覆訊息時,內心便開始焦慮,甚至忍不住質問對方「你是不是在跟別人聊天?」
這些內心的「情緒地雷」讓我們更容易產生不成比例的反應,從而導致爭吵。
吵的事情可能只是表象,實際上是「內在需求未被滿足」
情緒取向伴侶治療(EFT)的觀點認為,伴侶爭吵的核心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內在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。例如:
- 「你為什麼都不聽我說話?」 → 真正的意思可能是:「我希望你能關心我。」
- 「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?」 → 實際上是:「我想確認自己對你來說很重要。」
當我們的需求沒有被回應時,內心會產生失落感,進而用爭吵來表達憤怒,但這往往適得其反,使關係惡化。
習慣應對衝突的方式
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應對方式,可能會成為關係中的「死結」。例如:
- 冷處理 vs. 追問
- A 習慣逃避衝突,選擇冷處理(沉默、不回應)。
- B 需要透過對話解決問題,當對方冷漠時會更焦慮,於是不停質問、逼迫對方說清楚。
- 結果:A 越逃,B 越追,形成「你跑我追」的惡性循環。
當這樣的互動模式一再發生,爭吵就變成一種負向循環,彼此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緊張。
當我情緒爆炸時怎麼辦
當你發現自己情緒異常爆炸時,可以試著問自己:
- 這個情緒來自當下,還是來自過去的經驗?
- 這個事件讓我聯想到什麼?
- 過去是否曾有過類似的情境?
這樣的自我覺察,能夠幫助你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,避免無意間把過去的傷痛投射到當下的關係中。
吵架是壞事嗎?
許多人害怕爭吵,認為吵架代表兩人感情變差,於是選擇迴避。但其實,吵架本身不是問題,問題在於怎麼吵。
當伴侶能夠學會有效的爭吵方式,爭吵就不會變成單純的情緒發洩,而是一次加深理解的機會。
如果選擇冷戰、不溝通,問題並不會消失,反而會累積成更大的裂痕,因為造成不愉快的點並沒有解決。
(想看更多如何好好吵架的原則,請看這篇:)
結語
當我們能夠從每一次爭吵的過程中都更了解自己,也更了解對方,我們就有可能從無止盡的爭吵中走出來,建立更健康、更有韌性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