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正在猶豫要不要成為心理師嗎?那這個問題一定在你腦海中出現過千百次:
我適合當心理師嗎?
其實,不只是正在考慮要不要讀諮商的人會這麼想,已經開始執業的心理師也常常在午夜夢迴時分問自己這個問題(開玩笑的(其實是認真的
不過,心理師的工作確實有其挑戰性,如果這個挑戰剛好命中自己的致命傷,那執業之路可能會有不小的痛苦(當然也可能是生命的轉化過程!
其實,每個行業的現實狀況都可能與我們的想像不同。任何工作都有它的美好之處,只有真正開始後,才會發現與當初的期待有所差距(有點像交往前後的反差感?)。
這篇文章將分享心理諮商工作的不同面向,幫助你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條路。
心理師的養成之路
在臺灣,要成為心理師,需要經歷以下過程:
- 相關研究所(需修習諮商或臨床心理相關課程)
- 全職實習一年(至少需完成一定時數的諮商實務訓練,約一週 32 小時,大部分實習機構沒有支薪)
- 國考(通過心理師國家考試,取得執照)
心理師的專業要求
- 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,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狀態。
- 需要熟悉心理倫理與法規,確保專業執行不違反規範。
- 需要長期進修,因為心理學領域不斷發展,技術與理論需持續更新。執照 6 年更新一次,需要參加課程。
心理師的工作型態與日常
心理師的工作型態多元,主要可依照工作場域和職位區分:
不同的工作場域
- 基金會(例如旭立文教基金會、加惠文教基金會、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,等等)
- 醫院(精神科、身心科的心理師,多負責協助精神科醫師進行心理衡鑑,也有在安寧病房協談的心理師)
- 社區心理諮商所、心理治療所(民間私人開設的診所)
- 企業(企業內部的心理輔導單位或)
- 學校(國高中、大學;但各級學校間工作內容存在差異)
- 自由接案(行動心理師,時間較自由但需經營個案來源)
- 整合式的身心診所(可能由精神科醫師、藥師、臨床心理師、諮商心理師、職能治療師等等團隊組成)
不同的職稱
- 行動心理師(約聘制,工作時間彈性,但需自行安排接案,通常是無底薪抽成制)
- 專任心理師(需兼顧行政工作,工作時間、薪資較為穩定)
不同的執照
心理師執照有兩種,分為「諮商心理師」跟「臨床心理師」。雖然兩者受訓過程不同,但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,有很高的重疊範圍。
- 諮商心理師(專注於一般性困擾,如情緒、家庭、感情、生涯等等)
- 臨床心理師(專注於精神官能症、精神疾病、心理衡鑑等等)
社區諮商心理師的工作樣貌
以在「社區」工作的「行動心理師」為例,心理師只有在被民眾預約時段才需要到機構接案,其餘時間可能會在不同的機構接案,或者接受演講邀約,到處趕場。雖然時間彈性,但收入也會因此起起伏伏。
此外,社區心理師面對的個案類型多元,包含各種年紀、職業、各種困擾的民眾都有可能遇到。因此對於心理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。社區經常也要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,往往心理師也會因為接不到案而相當焦慮。
(有機會再邀請在不同場域工作的心理師來分享工作經驗!
什麼樣的人適合當心理師?
我並不認為心理師必然是某種固定的樣貌,也不存在絕對「適合」或「不適合」從事心理師這份工作的人。不過,某些特質確實能讓人在諮商過程中更得心應手,並且可能讓這份工作變得更自在、令人享受。以下是我認為對諮商工作有所助益的幾種特質:
- 善於自我覺察——能夠敏銳地察覺自己的情緒、想法與行為模式,並理解這些內在狀態如何影響與個案的互動。
- 良好的人際能力——心理師經常面對不同價值觀、信念或需求的來談者,因此需要對衝突有足夠的耐受力,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,以協助來談者探索與解決困擾。
- 對學習持續保持開放——心理學的知識與技術不斷發展,心理師需要持續進修、更新專業技能,才能提供來談者最有效的幫助。
- 穩定的情緒調節能力——心理師需要能夠承接來談者的情緒,但同時保持適當的界線,避免過度共感或將個案的情緒帶入自己的生活。
- 良好的耐心與接納度——心理諮商的改變通常是漸進的,來談者的問題可能無法立刻解決,因此心理師需要有耐心,並能接納來談者目前的狀態,而不是急於給出解決方案。
- 適應模糊與不確定性——諮商工作並沒有標準答案,來談者的情況可能隨時變動,心理師需要習慣處理複雜性,並願意接受無法立即看到成效的挑戰。
- 良好的界線感——心理師的工作雖然充滿關懷與支持,但仍需要與來談者保持專業界線,避免過度捲入個案的情緒或問題之中。
- 對人的好奇心——心理師需要對個案的世界保持開放與好奇,願意理解不同的生命經驗,並不帶批判地探索個案的內在世界。
- 解決問題的彈性——心理諮商並非單一制式的方法,心理師需要根據個案的需求調整介入方式,靈活運用不同的理論與技巧,以找到最適合來談者的方法。
- 能夠處理挫折與無力感——並非每個來談者都願意改變,也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立即的解決方案,心理師需要能夠承受這份工作的挑戰,並調適自己的期待與無力感。
- 能夠獨立工作與自我管理——特別是自由接案的心理師,需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與自律能力,才能維持穩定的個案量並規劃自己的職涯發展。
- 真誠與同理心——心理師的專業不只是技術,更重要的是能夠用真誠的態度與來談者建立信任關係,並且透過同理心陪伴來談者度過困境。
心理師工作的挑戰
如前所述,我認為心理師的樣貌是多元的,因此不會討論什麼樣的人「不適合」成為心理師。然而,心理諮商工作確實伴隨著許多挑戰,若你正在考慮這條職涯,不妨思考自己是否能夠適應以下情境:
- 維持自身心理健康——心理師需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,避免職業倦怠與心理負荷過重。
- 接受模糊與不確定性——諮商過程中,往往沒有標準答案,許多問題無法立即解決,心理師需要適應這種不確定感。
- 拿捏關懷與界線——長期關懷他人可能導致過度投入,心理師需學習適當的心理界線,避免過度照顧他人而影響自身狀態。
- 適應不同工作型態——心理師的職涯發展多元,可能涉及職場變動或選擇不同的工作模式(如機構任職、自由接案等),這需要彈性與適應力。
- 經濟穩定性——自由接案的心理師需自行經營個案來源,收入可能不如固定職位穩定。
- 承接他人的痛苦——心理師需要有適當的心理承受力,因為工作內容涉及來談者的情緒困擾、創傷與生命困境。
- 面對市場競爭——在某些地區,心理師人數較多,需發展個人特色與專業取向,提升競爭力。
- 理論學習與實務經驗累積——理論與實務工作存在落差,並且許多實務工作的挑戰是培訓時不會遇到,學校也不一定有教,因此開始職業後,不能夠就此停下學習的腳步,需要透過專業督導、進修、培訓、自行閱讀等等精進專業能力。
轉行成為心理師的可能性
雖然說大學並沒有就讀心理諮商相關科系,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時可能會對各個科目感到陌生,但其實這個陌生感並非無法克服。你可以到書店逛逛,看幾本寫得簡單的入門書籍,了解心理諮商的內容,看看是否會覺得難以理解。如果你發現你對這些內容非常感興趣,也能夠理解,恭喜你,讀心理諮商對你來說一定不會是難事。
其實,許多心理師並不是從大學開始就讀心理學科系,這些前輩來自不同背景,研究所開始才轉入心理諮商領域,最終仍然成為了非常專業的心理師。因此,就算你現在沒有心理學背景,也不能阻礙你成為一名有熱忱的心理師。
結語:要不要踏入心理諮商領域?
有人說:「之前的人生經歷都不會浪費。」我相信,你獨特的生命經驗,一定能為你帶來專屬於你的諮商風格。
你可以和不同的心理師聊一聊,了解這條路的現實與挑戰,建立對未來工作的想像。如果你對這些挑戰有心理準備,也覺得可以接受,那就勇敢去嘗試吧!
即使最後沒有成為心理師,學習諮商心理學也是一段很有價值的歷程。